自 1960 年我國開始聚苯乙烯工業化生產以來,國內聚苯乙烯行業的發展總體經歷了起步、擴張、快速發展三個階段。

【起步階段】(1960 年初—1989 年末)
1960 年初,中國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采用我國自行開發的技術,建成第一套年產 5 萬噸聚苯乙烯生產裝置,正式開啟了我國聚苯乙烯的生產歷史。在行業起步階段,我國所引入的裝置對應的生產規模普遍較低,生產技術相對較為落后,生產工藝多采用老式本體法和懸浮法,且投產主體基本上以國有企業為主。
截至 1989 年末,我國聚苯乙烯的整體產能也僅達到 10.17 萬噸,而當年實際產量也僅為 3.80 萬噸,同期全國聚苯乙烯表觀消費量為 22.53 萬噸,基本上80%以上的需求依賴進口。
【緩慢擴張階段】(1990 年初—1995 年末)
20 世紀 90 年代初,PS 樹脂行業開始進入緩慢擴張階段,但生產規模仍然偏小,所引進的技術均采用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連續本體聚合工藝,比較知名的生產裝置主要有汕頭海洋集團 10.00 萬噸裝置、湛江中美實業化工有限公司 8.00萬噸裝置等。
通過對新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,業內對國際上最新的 PS 生產技術有了較深的了解,為后期 PS 樹脂行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。在產品類別上,HIPS的產量也在這一期間開始提升。
新裝置的投產帶動了國內 PS 的產量規模提升,但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和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,使得聚苯乙烯的表觀消費量呈直線上升趨勢,遠超過同期國內 PS 產量的增速。因此,這一階段我國聚苯乙烯市場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,主要消費需求還是通過進口滿足。
【快速發展階段】(1996 年初—2016 年末)
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后,聚苯乙烯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,行業內現存尚在運行的大中型 PS 生產裝置主要是在這一時期建成投產,行業產能得到大幅提高。在裝置產能上,與前一階段相比,這一期間新增加的生產裝置產能普遍較大,多數新增裝置的產能都在 10 萬噸以上,裝置大型化的趨勢十分明顯;此外,項目的投資主體亦開始多元化,行業內民營企業、外資、港臺投資開始逐步增多,不再以國有企業投資為主,但在生產工藝上主要還是引進、消化國外的工藝技術,產品配方和工藝參數尚處于模仿和借鑒階段。
【2017 年—至今】
目前,我國聚苯乙烯市場仍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。在產能方面,主要是江蘇賽寶龍 10 萬噸擴能、獨山子石化 10 萬噸擴能等,全行業聚苯乙烯的產能已經達到 374 萬噸,未來隨著市場需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,行業產能將有望繼續增長。與前期相比,最近幾年聚苯乙烯市場逐漸過渡到供需緊平衡狀態,行業整體需求規模較前期大幅提高,同時行業開工率逐年創歷史新高,但供給略低于需求。